close

  □李劭
  在武漢市日前的一場“電視問政”中,群眾對個別幹部現場答覆的滿意率僅為29%。一家門戶網站調查顯示:近七成受訪者認為“百姓問政”淪為“真人秀”。為何本應拉近與群眾距離、樹立幹部形象和政府部門公信力的“百姓問政”卻遭遇信任危機?(7月14日新華網)
  電視問政其實是一種值得期待的問政、參政形式。雖然在日常工作中,人們也有渠道反映問題、提出疑問、表達訴求,但比較而言,電視問政因為其開放性、以及輿論場的效應,無疑集中的意見更多、透明度更高、監督效果更好。在電視問政現場,人們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問題,並對某些方面的不作為作出問責,這對於官僚習氣濃厚的基層來說,具有極強的針對性,也必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進部門作風的建設,個體服務意識的養成。
  但遺憾的是,電視問政的效果卻差強人意。儘管各個部門也能配合媒體的需要,參與到電視問政節目中,甚至可能出現一些當場被問出汗的的場面,但電視問政的整體質量卻不盡如人意。一方面人們發現,被質問者已經學會了太極手法,無論什麼棘手的正面問題,他們總會以類似“重視解決”、“儘快處理”的托詞輕易化解。另一方面,問題即使擺上了臺面,在問政結束、輿論熱度降低之後,出現了有頭無尾的新聞和事件。
  公眾的感受是,這樣的電視問政其實就是真人秀。不僅問題不能在問政時得到真的重視,反而讓一些被質問的官員找到了表演的機會。他們已經習慣了在電視問政現場,以未來的期許和空洞的詞彙敷衍公眾的質疑,同時不懈餘力地以口頭的承諾和透支的政績,來進行自我形象的營銷和塑造。
  要想擺脫這種電視問政的異化,必須強調問題意識。首先是發現問題,當公眾提出意見和訴求時,參與的部門必須在第一時間弄清這些意見和訴求背後的真實問題,不能混淆是非,顧左右而言他,自以為是區別公眾的表達;其次是排列問題,公眾的意見中有時包含著很多問題,此時應該對這些問題按照輕重緩解的程度進行合理排序,並優先將那些重大的核心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,進行討論和解決;第三是設計議題,問題要想得到重視必須轉化為議題——擺在臺面上,認真討論,及時推進解決。
  而且,既然是議題,就應該有公眾的參與、評價和問責,否則,當事人依然不會把電視問政當回事,結果不僅不能塑造公信力,反而適得其反,成為損壞公信力的一個敗筆。
  ■微聲音
  @人民日報:《好的政治生態靠什麼涵養》:政治生態如何,決定著能不能有一大批好幹部,能不能塑造一種好風氣,這正是“群眾最期待的問題”與“反映最突出的問題”的交集。以此入手重建政治信任,才能打造更為現代的政治品格,形成更為強大的改革合力。
  @新京報:《司法人員分類管理要防“劣幣淘汰良幣”》:司法改革的方向正確,也要預防改革舉措在推行過程中因既得利益者的阻礙而異化。尤其是在司法官遴選、晉升和懲戒制度上,一個獨立的、超越法院、檢察院的遴選(懲戒)委員會,當是改革成敗的關鍵。
  @法制晚報:《為攤販立法 包容帶來溫暖最可貴》:當一個大城市敞開對小商小販的包容,學會用疏導替代驅趕,我們能感受到的將不僅僅是城市外表的光鮮,更可貴的是那種包容所帶來的溫暖。  (原標題:電視問政應多點“問題意識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mrgzbf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